培养孩子创新思维
2016/8/29 16:01:09

马戏团的大象力大无穷,却能很安分地被拴在一个小木桩上。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是这样的:大象小时候很调皮,玩性又大,故用绳子把他拴在木桩上。由于小象力量小,便无法挣脱,也就很安分了。等小象长成大象后,完全可以挣脱木桩,却因它从小认为木桩的力量比自己的力量大,是无法挣脱的,因此,它放弃了再去挣脱木桩的念头——这就是思维的定势。

    当周围的情况发生变化时,如果仍然习惯于原有的“惯性思维”,则会给创新设置重大的障碍。因此,父母要引导孩子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幻想,勇于尝试,敢于怀疑一般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案例:

    老师在给小学一年级的同学讲课:

    师:树上有10只鸟,猎人用枪打死了一只,树上还有几只鸟?

    生1:9只——

    师:不对!一只也没有了。都吓飞了!

    生2:都飞走了吗?

    师:都飞走了。

    生3:老师,猎人的抢是无声枪的话,鸟就不会吓跑了。

    生4:老师,那10只鸟中有没有聋子鸟?

    生5:老师,那10只鸟中有没有残疾鸟、得病的鸟、受伤的鸟?

    生6:老师,那10只鸟中有没有不会飞的幼鸟?

    生7:老师,枪响后,有的鸟是不是会吓傻了,惊呆了,愣在那儿了,不会飞了?

    生8:老师,被打死的那只鸟如果是挂在了树枝上,还算是树上的鸟吧?

    生9:老师,那10只鸟中有没有特别勇敢的鸟,像黄继光、董存瑞那样的,那他就不会害怕了吧?

    老师尴尬地站在讲台上。因为这位老师缺乏创新意识,所以面对学生的创造性见解只能目瞪口呆。他当然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树上到底还有几只鸟呢?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而我们的思维却常常和这位老师一样,局限于一种答案:一只也没有了。

    中国的教育最缺乏的就是创新思维的培养了。

    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里,有一种“随大流”思想,许多孩子也形成了一种人云亦云的习惯,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敢否定权威,这就是缺少创新意识。而有些孩子有敢为人先的个性,敢于跳出原有的圈子,对一些疑难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独特见解,敢于向权威挑战,这些孩子就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孩子。

    家长们有必要让自己的孩子知道,世界上的知识有千千万,老师或者书本上能告诉你的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罢了。重要的是你能把这滴水完完全全的纳为己用,不仅拥有这一滴水,更要借这滴水来拥有整个大海。

    思维定势也就是惯性思维,它是指一个人在考虑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只懂得沿袭固有的事物发展的直线性规律来办事,对着认定的目标直扑过去。这种思考的习惯对于简单的问题能快速简捷地解决,但是,这种思考的方式却往往不能应付随机出现的问题。

    所谓创新思维就是针对一个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

    下面我举例说明。

  案例一:

    德国数学家高斯,是近代数学奠基者之一。他10岁那年,有一次他的数学老师让他们全班解答一道习题:

    计算出1+2+3+4+5……+100=?

    这个题目在今天已经差不多人人皆知了。可在那个时候,那个场合,对于一群小学生来说,还真不容易。孩子们都想争取第一个算出来,立刻在纸上演算起来。

    只有高斯还没有动手,他在想,难道一定要经过这么复杂的计算过程吗?这时候,老师看见了他,走上前来问他为什么还不开始演算。高斯说:“我已经知道答案了,是5050。”

    老师十分诧异,问他是如何得到答案的。他告诉老师,他通过观察发现这一组数字中1+100=101,2+99=101,3+98=101……这样的算式总共有50个,因此这道题可以化简为101X50=5050。

    “太精彩了!”老师赞扬他说。

    这就是他的创新思维发挥了作用。

    养成良好的思维意识,有利于我们对书本知识有选择地吸收,可以防止“死读书,读死书”,也可以不断激发灵感,促使我们有新发现、新见解。

来源:本站
0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