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右脑的超强记忆力开发的技巧
2016/11/5 16:39:00

记忆知识 
1、记忆的三个要素 
a、注意力 
 通常,我们对眼前的事情注意得不那么周到。其实,真正的记忆就是“注意”,有人还把这看成万世不变的记忆法则,就是有道理的。 
所谓注意,就是集中精神注意事物和行为,把它们固定于意识之中。因此注意力越强,印象便越深刻。我们之所以会很快地把见到的、听到的、感到的东西忘掉,就是因为没有对它们给予必要的注意。要知道,任何记忆力的训练应从训练集中注意力开始。我们先做个小实验:
拿一样东西(相机、盒子或笔)仔细看30秒,然后闭上眼睛,试着把你对这样东西的感受所得详细说出来。如果某些细节你还不清楚,请再看一遍,然后再闭上眼睛再说;如此重复,直到能把该东西说得清楚无遗为止。 
微弱的声音迫使你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过,此练习每次最好不超过3分钟。 
做完这个练习以后,你就知道,注意力越集中,记忆就越迅速、牢固。因此,你要集中注意力,特别要训练这一点。




b、想象力 
想象力为什么能起作用呢?在世界上,客观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表现为从属关系,有的表现为因果关系。把反映事物间的那种联系,把在空间或时间上接近的事物,及在性质相似的事物和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是增强记忆的好方法。从记忆的生理机能看,联想能有效地建立脑细胞之间的触突联系,有助于记忆网络的形成,这样不但可以长期保持,也容易再现。所以,请你记住;用想象力编织忘记之网。
c、观察力 
观察对于记忆有第一等的意义。因为记忆的第一阶段必须要有感性认识,又只有强烈的印象才能加深这种感性认识。从眼睛接受信息时,就要把它印在脑海里。对于同一幅景物,婴孩的眼和的眼看来都是一样的;一个普通人及一个专家眼中也是一样的,但引起的感觉不一样的,在观察时,一定要在脑海中打一上个烙印,这种烙印包含着对事物的理解和想象,而不是一个只有光与形的几何体。 
注意力和观察力是记忆的双翼。善于观察的人,容易把握事物的基本特征,对观察过的事物记忆深刻。在实验课上进行物理或化学实验,观察能力强的学生收获就比观察能力弱的学生大得多。创造性的活动更需要良好的观察力。许多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都具有非凡的观察力,一些科学家能滔滔不绝地说出许多事理,甚至许多事物的细节,也是得益于他们精细的观察及思考。
2、记忆的三个阶段 
a、识记 

第一阶段,即是通过感觉器官,将信息留在脑中,这叫做“识记”。
b、保持 
第二阶段,就是把留在记忆中的信息加以保存,称为“保持”。
c、再认 
第三阶段,则是在需要的时候,把所需的信息提取出来,即是“再认或重现”。
3、记忆的三种表现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4、记忆的三种形式 
A、逻辑记忆 
a、特性 
不记而记 
b、优点 
当我们要记这些有规律的材料时,只要它有着并不很复杂的规律,那么,无论这些材料的内容是多还是少,我们所需要记忆的仅仅是其中所蕴含的规律。 
因此,逻辑记忆方法在面对那些非常有规律而又非常大量的记忆材料时,就显示出其强大的威力,我们根本不需要管这些资料到底有多少,只需要记住那简单的规律就可以了。在回忆或者应用的时候,我们只需要根据这个简单的规律,就可以把所有的资料都准确无误地复述出来。
例如记忆下面这组数字: 
1、3、5、7、9、11、13; 
2、5、8、11、14、17、20; 
3、7、11、15、19、23、27; 
只要稍微看一下,找出排列的规律,那么根本就不需要一个个数字去记,而只需要记住这些规律就行了。特别是这些数字非常多,但规律又很简单的时候,逻辑记忆就能够充分显示出它的优势来了。 
c、缺点 
   当然,逻辑记忆仅限于记忆那些非常有规律的资料,而大部分情况下,记忆的材料都是没有规律的,这个时候,逻辑记忆就派不上用场了。 
B、图像记忆 
a、特性 
快速高效的记忆方式。 
b、优点 
图像记忆这种能力,事实上人人都具有,例如我们看电视、电影、有趣的小说等,都是充分地利用了我们的图像记忆能力,因此只需要看一、两遍,就能牢牢地记在心中。 
因此,快速记忆并不是一小部分人天生的能力,而是所有人都具备的能力,只不过多少人并不了解运用这种能力的方法而已,就像一个身怀极强功力的人,由于没有学过武功招式,而没有办法把这些功力释放出来。 
图像记忆效率高、复习次数少、保持时间长,记忆效率远远高于传统的记忆方式……。 
c、原理 
   图像记忆的基本原理,就是把所有需要记忆的材料,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图像,然后运用联想法、定桩法等方法来记忆它们。联想法、编码法、定桩法。通过这三种非常有效方法的运用,再抽象、再复杂的记忆材料,都能被快速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图像,从而被快速而且牢牢地记住。 
C、声音记忆 
a、特性 
死记硬背,最常用却效率最低的方法。 
b、缺点 
   事实上我们通常进行死记硬背的记忆方式就是使用的声音记忆。无论我们记忆手机号、记人名、记英语单词、还是背诵文章,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对他们自己的声音进行记忆。你现在就可以尝试着回忆一个手机号、或者回忆一个单词、或者回忆一句歌词、诗句,你就可以很清楚地感觉到,自己事实上是在回忆一些声音的排列顺序。 
声音(如果不加上优美旋律的话)本来就是一些毫无意义的音节,我们记忆大部分资料,都是通过诵读或默读的方式去记忆的,即使我们通过默写的方式来记忆英语单词,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默读。如果我们在这样背诵的时候仅仅不断重复着记忆自己的声音,而没有同时进行生动、丰富的想像,那么就是纯粹的死记硬背,这样的记忆效率,是非常低下的。 
乙丑、记忆规律 
1、集中时间规律(记忆的三个要素:注意力) 
a、内容 
大脑集中精力的时间最多只有25分钟。 
b、应用 
每学一段时间(25分钟到30分钟为好),休息一次。每次休息不应长于2~10分钟,在每次间歇时,可采用以下方式使你的大脑得到休息:散散步、喝点不含酒精的饮料、做一些体育锻炼、自我暗示、沉思或者听一些平静的音乐。 
在每一学习时段的开始和结束时,非常快速地复习一下以前所学过的内容,并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
2、高峰时间规律(记忆的三个阶段:识记) 
早晨起床后 
第一个是早晨起床后:大脑在睡眠过程中并没有停止工作,而是在对头一天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整理。早晨醒后没有新的信息干扰,这时记东西会印象清晰。 
上午8点到10点 
第二个高峰期是在上午8点到10点:这时精力上升到旺盛期,处理识记效率高,记忆量增大。 
下午6点到8点 
第三个高峰期是在下午6点到8点:这是一天中记忆最佳期。 
临睡前1小时左右 
第四个是临睡前1小时左右:这时识记材料后就入睡,不再有新信息输入,所以没有相互抑制的影响。 
3、材料干涉规律(记忆的三个阶段:识记) 
A、内容 
a、相似识记材料的干涉作用 
长时间单纯识记一门学科知识的效果不好,因为具有相同性质的材料对脑神经的刺激过于单调,时间一长,大脑的相应区域负担过重,容易疲劳,将会由兴奋状态转为保护性抑制状态,表现为头晕脑胀,注意力不集中,这就不利于记忆。
b、先后识记材料的抑制作用 
在记忆过程中,先记住的事物对后记忆的事物有抑制作用,叫后遗抑制(我们用□表示);后记住的事物对先记住的事物也有抑制作用,叫倒摄抑制(我们用□表示);那么,记忆的序列则为: 
A□B□C□D□E□F 
可见开头A和结尾F只受单向抑制,中间部分B、C、D、E则受双向抑制,越是中间的部分,受到的抑制越强烈。为了降低这种抑制,可以采用间隔法。也就是说把记忆的序列打断,插上非记忆的活动,这样开头和结尾增多,中间部分减少,抑制就大大削弱了。 
B、应用 
a、对相似识记材料干涉作用的应对 
合理地组织识记材料,尽量使前后相邻的学习内容截然不同,防止抑制作用的发生。例如,刚学完历史,不要去学语文,以减少材料之间的相互影响。
b、对先后识记材料抑制作用的应对 
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开头和结尾去记,若是讲话,应该把要紧事先讲给大家,结尾时候再强调一下。 
记忆大篇幅的材料,可采取分段记忆法,这样每段都是有开头和结尾,就人为地制造了增进记忆条件。 
一次记忆若干名词或大题可改变其次序,每记一次就换一个开头和结尾,平均分配复习的力量。 
合理安排时间。早晨起来,不受前摄抑制的影响,晚上学习过后就睡觉,不受倒摄抑制的影响,这两个“黄金时间”不能错过,可以利用它记那些难度较大的材料。再有,在长时间学习中,中间要休息休息,时间最好是10—15分钟,这样,又增加了开头和结尾的次数。
4、平行处理规律(记忆的三个阶段:识记) 
以慢而少量的方式记忆东西,大脑就以低效率的方式处理;以快而大量的方式记忆东西,大脑就以高效率的方式处理。 
如果你原来记单词喜欢一个词、一个词地记,那你用的是左脑的“直线处理记忆”,记忆时左脑会配合着这种低速节奏来工作,可能一天背下来20个单词都有困难。但是,如果以极快的速度同时大量地背很多单词,一天背下来200个、300个单词也不是什么难事。 
当信息快速而大量地进入大脑时,右脑会自然地加快节奏来配合,记忆会变成一件很容易的事。因此,在学习时试着运用右脑的“平行处理记忆”,效率会大大提高。 
5、遗忘曲线规律(记忆的三个阶段:保持) 
a、内容 
短期记忆:5分钟、30分钟、12个小时 
长期记忆:1天、2天、4天、7天、15天 
b、应用 
日常学习中遵循艾宾浩斯记忆计划表,以之为依据展开复习。 
6、七组处理规律(记忆的三种表现:瞬时记忆) 
正常成年人一次的记忆广度为7±2项内容。 
正常成年人一次的记忆广度为7±2项内容。多于7项内容则记忆效果不佳。这个“七”被称为“魔力之七”或“怪数七”。这个“七”即可是7个字符,也可是7个汉字,或7组双音词、7组四字成语,甚至于7句七言诗词。由此可知,短时记忆广度的大小不是取决于被记忆材料的意义,而是取决于被记忆材料的数目!

来源:本站
0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