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其核心在于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而在新世纪新型人才的培养变成了时代向教育事业提出的课题。只有不断的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才能使我们有能力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并且保证我们在竞争中于不败之地。
此话妙哉,可是在当今的中国,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却成了一件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创新思维这个一再被强调的教育理念却充当了遮羞布的角色,遮遮掩掩的的举棋不定,当发展的新世纪教育理念遭遇到是实行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的十字路口的时候,他们打着素质教育的转弯灯却拐向了应试教育的死胡同。而应试教育的祭品无疑毫无疑问的就是一代代所谓的肩负时代重任的青年。
教育界盛传过这样一个事实:一个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拿到幼儿园去问小朋友:“同学们,你们想像一下,这个圆可能是什么?”结果在两分钟之内,这些活泼的孩子说出22个不同的答案:有的说是一个苹果;有的说,这是一个月亮;有的说,这是一个烧饼;有的说,这是老师的大眼睛;有的说,这是老师唱歌的嘴……同样的实验到大学一年级去做,要他们想象一下黑板上的圆可能是什么。结果两分钟过去了,没有一个同学发言,最后还是老师点了班长起来回答。班长慢吞吞地起来说:“这—大概是个零吧。”
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个大一学生会如此紧张的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或许他是怕题目的陷阱,因为身经百战懂得题海战术的他不相信会有人用这种简单的问题来考一个大学生,无数次的强化训练使禁锢的思维告诉他只能用自己学过专业知识解答,除此别无二法。你可知道一个著名的跳蚤试验,当跳蚤每次弹跳碰到头顶的瓶盖,它就失去一次再努力向上逾越的勇气,当每次向下压底瓶盖时候,直到压到它不能跳跃为止。结果你知道怎么了?跳蚤学乖了,变得再也不跳了。也许他甚至能说出那个圆像苹果、像月亮,可是他不敢说。换了你,你敢说么?公众场合众目睽睽下的这样一个回答可能得到的是傻瓜愚蠢的评价。社会的瓶盖彻底的压制了我们的创造力,因为我们社会环境不能包容这样的所谓的鲁莽、草率和冲破传统世俗的观念,也没有这样的土壤让他继续生存滋养。你看,造物主给人类的的礼物又一次被扼杀在摇篮里,一方面在肆虐,另一方面却挂着高旗,就是教育界人格的分裂。
为什么教育会遭遇如此的浩劫,缺乏人性民主的教育氛围是一个直接的原因,若缺乏这样的一种精神上的接受,强行的嫁接国外的教育创新只能是杯水车薪,生产出中国式教育的怪胎。在美国曾有这样一个判例,家长控告学校教育失败,因为孩子回家后面对家长提出的问题却得到不是一个发散性的答案。结果学校败诉赔偿了一大笔钱给家长。这种事在美国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司空见惯。暂且不论欧美,你知道研究儒家思想最成功的是那个国家么?告诉你,不是中国北大,而是日本早稻田大学。耻辱!中国某高官曾说十几年一系列改革中素质教育宣告完全失败,本网上总结了这么一句精辟的话:大学之前所有的教育都在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大学后的所有教育又要求学生将被压抑的创造力释放出来。又是人性的一次扭曲,你扼杀就扼杀也就罢了,算我倒霉,还要在再叫别人释放出创造力,不是犯贱么。
创新思维不是一个教育部发个文件的事情,是涉及整个社会13亿人民前途发展的民生大计。搞素质教育不是拍个教学片去评个什么奖,不是一大群老师坐在教室后面七嘴八舌听课,不是学校间攀比教师职称高不高,更不是发个论文弘扬什么思想,是实实在在的坐下来看些书,真正的接近学生的生活,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言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条路如此的漫长艰辛和无奈。当社会漠视教育创新,当教育人格分裂,当利益熏心的人把教育作为一种产业,一切的一切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