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流行“快乐教育”的概念。很多父母从字面上理解,认为“爱孩子就要让他时时刻刻快乐”,甚至走向极端。他们喜欢“快乐”“自由”“放养”等字眼,对孩子没有要求,不为他们设立界限,甚至禁止他们学习。
一个朋友说看见小区一对婆媳吵架。起因是,婆婆带小孙子(两岁多)玩耍,看见楼前车位编号,无意间告诉孙子,久而久之孩子就认识了。儿媳发现以后却大发雷霆:孩子这么小,学什么学!不要这样,我要孩子开心地玩耍!
有妈妈在网上发帖——自己一贯对孩子快乐教育,学前没有辅导任何认字和算术,结果上了小学跟不上,天天被老师差评,自己每晚都忍不住对孩子咆哮。还有的 妈妈说,自己的孩子一直放养,让他自由自在地成长,结果到了小学三年级,依然无法适应小学生活,上课不专心,作业不做,就迷电子游戏。讲道理、打骂都没有 用,怎么办?
这就是走偏了方向的快乐教育的苦果。孩子自然是不快乐的:他们在学校天天被老师差评,回家还要被妈妈骂,这日子简直没法过啊。父母显然也不快乐,以至于 要吼叫,要打骂了。这个时候父母们怎么就忘记“快乐教育”了呢?他们在学校已经很不快乐了,回到家父母应该安慰他们,具体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才能让他们有 重新获得快乐、重新获得信心的勇气。父母是孩子的安全港湾啊。很多父母不知不觉中已经伤害了养育孩子的根本——亲子关系。在亲子关系不好的家庭中怎么指望 孩子能快乐?快乐教育如果方向偏了,后果和父母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
生活就是酸甜苦辣,有快乐也有不快乐。孩子们也常常面对很多不快乐的时刻——
有一天在学校没有遵守餐厅纪律,又跑又跳,吃了个警告,不快乐。有一次没有遵守操场安全规则,从最高的滑梯上跳下来,落地时脸擦到地,青了一块,不快乐。足球比赛输了,非常不快乐。有时候两兄弟为谁先洗澡争起来,也不快乐。课间休息,没有玩到最喜欢的游戏,也不快乐……
不数不知道,一数吓一跳,原来他们生活中有这么多不快乐!
孩子生活中并不处处是鲜花和阳光,他们自然而然在生活中体验着酸甜苦辣各种滋味。我所理解的“快乐教育”不是小心翼翼让孩子每时每刻都感到快乐,而是要看父母在孩子不快乐的时候做了些什么,有没有抓住这样的机会,帮助孩子成长。
要是和小朋友一起玩闹不愉快了,讲讲别人的心情,讲讲自己的心情,培养他们换位思考和理解他人的能力,以及自控力,来改善人际交往,这样以后和别人一起 玩,快乐的可能性会越来越高。有一天我做饭的时候,两兄弟不知为什么吵起来了。我因为在做饭,没空过去,就听他们自己处理。一个孩子愤然道:“如果我这么 对你呢?你会是什么感受?你想想!”另一个孩子不作声。瞬间两兄弟又重归于好了。所以我经常提醒孩子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考虑别人的感受,讲了几年,还是 有效果的。
虽然控制情绪的大脑皮层要到青少年晚期才发育成熟,但是,在生活中经常和孩子练习一些调节情绪的方式,能让孩子重新获得快乐。小孩子有时候表达情绪很困 难,我就跟孩子说:“看得出来你现在很生气!我觉得你生的气有西瓜那么大!”我拿手比画着,孩子就会被逗笑。如果他继续生气,过一会儿我说:“我觉得你现 在生的气好像小一点儿了,像苹果那么大。”孩子不会一直气下去。我就接着说:“啊,现在你生的气就好像葡萄一样小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慢慢学会了表达 自己的情绪。我们在挫折教育那一章也说过,当他开始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就会慢慢学会调整情绪。
所以说,遭遇一些不快乐的时刻是很正常的事情,泪水和快乐对一个人的成长同样重要,关键是学会怎么对待它。父母恰恰可以抓住这些“不快乐”的时刻让孩子学习行为规则,学习思考,学习解决问题,学习调节自己的情绪。
我们常说成长的阵痛,成长是变化,必然带来适应的压力。作为父母,要关心孩子的感受,理解他们的变化,引导他们化解生活中的不快乐。只有这样,他们才有乐观的心态,以后自己寻求快乐的可能性才大得多。
看到这里,我想“快乐教育”更确切地说应该称为“获得快乐的教育”——它并不仅仅是让孩子一直快乐,永远没有不开心,而是让孩子学会如何获得快乐,这才是“快乐教育”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