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爱,是为了更好地分离
2016/6/30 17:08:03

乍一听这个题目,肯定许多人不同意。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养儿是为了防老。潜台词就是,孩子,你是我的,我辛辛苦苦养育了你,等到我老的时候,你也要孝敬我、照顾我,和我在一起。现在小编提出“爱是分离”这个看似背离孝道的命题,肯定有人持怀疑态度。

心理学家举过一个例子:



一位女孩十分害怕蜘蛛,她交往过许多男友,并且无一例外不能长久。心理医生观察了解后发现这个女孩有个掌控欲极强的母亲,只有脱离了母亲,治疗才可能进行。


医生要求女孩搬离父母家,但马上就遇到了阻碍:一方面女孩还没有勇气,而更重要的是她的母亲百般阻挠,母亲完全离不开女儿。

随着治疗的进行,女孩慢慢学会独立,她开始忍受不了母亲的操控,一次治疗后女孩报怨:她(母亲)真像只蜘蛛。那一刻,她终于意识到自己为何极端恐惧蜘蛛了。

故事还没结束,最后,她还意识到在母亲的影响下,自己也变成一只蜘蛛,总是无意识地想要占有操控男友……尽管她找到了自己的病因,但她还是需要漫长的治疗才能很好地康复。


可见,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没有完成很好的分离,那么双方都将呈现病态。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一种诞生就为了更好地分离的爱


如果说爱情的诞生是为了长相厮守,那么亲子之爱,从它开始建立的时候,就是在为分离而准备。

我记得以前妈妈跟我抱怨说:“我觉得我们的关系没有你小时候那么好了,那个时候你什么都听我的,现在却如此的叛逆。”

是啊,那个“听话的我”爱起来应该会比这个“倔强的我”更容易吧!


在我小时候生活的大院中,有个叫小四的男孩。小四家有三个女孩,只有他这一个男孩,他妈妈极其宠他。他妈妈

是文盲,在我的印象中有些窝囊,似乎很少和人说话,每天只是买菜做饭。听说自从小四长大,开始谈婚论嫁后,他妈妈一下变得非常强势。先是不同意小四自己谈的两个对象,小四不听她的,她就喝药上吊,闹得十分凶。


后来小四终于妥协,和他妈妈相中的一个女孩结婚,他妈妈对媳妇很快由爱得要命变成恨得要命。除了挑拨小四夫妻关系,还常常找各种借口把小四扣留在自己这里,不让他回自己的家。小四硬要回去,他妈妈就经常找个理由跟过来,晚上也住在小四家。当时小四住在一间小平房里,只有一个小炕,他妈妈就和儿子、媳妇挤在一个小炕上睡觉。小四的孩子出生后,他妈妈更找出各种理由不让小四和媳妇在一起。


在孩子两岁多时,有一天,小四失踪了,只给媳妇留了一张六个字的纸条:“我走了,不用找。”二十多年过去了,小四再没出现,没有人知道他是死是活。他妈妈在他失踪几年后去世。真难想象她在去世前,心里会想些什么。每每想到小四,那个我们童年的玩伴,想到他小时候天真无邪的淘气样,以及25岁时决绝的离去,我都惆怅万分,叹息母爱可能是一座宫殿,也可能是一间牢狱。


在这里我不想对小四的妈妈进行人性的、伦理的分析,只想用这个极端的故事引出一个既普通、又非常重要、却常被忽略的教养守则:母子间的感情应该是绵长而饱满的,但对孩子生活的参与程度必须递减。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不知道谁说:这个世界,我们是借父母而来,而不是因父母而来。


多么好的话,它诠释了生命是自由,是独立,爱与生命一样,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然后才会实至名归。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母子一场,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分,深情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若母亲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人们觉得孩子离不开父母,其实很多时候,恰恰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不懂得分离的父母,即使孩子成年、结婚,也要努力保留住对孩子的控制。


我记得有位阿姨跟妈妈的关系很好,她家女儿长我几岁,我叫她姐姐。


可我们的命运却大不相同:姐姐当年没有读高中,因为阿姨舍不得她离家去上大学,后来姐姐上了家乡的一所卫校,在叔叔的安排下进入公安部门成了我们那里的公务员。


再后来姐姐结了婚,因为阿姨还是舍不得她离开家,所以让姐夫跟他们全家住在一起,结果姐夫觉得自己好像始终也无法融入这个家庭,最终还是跟姐姐离了婚。姐姐今年已经36岁,却仍旧跟父母住在一起,寻找着她的下一任伴侣......


我无法去评说这件故事的好坏,也无法知晓那些我并没有听到的细节。但我总是无比惋惜的在想,如果这位阿姨不是那么“舍不得”女儿离开,如果当年她“忍痛割爱”的容许姐姐独立,去探求自己的人生,如今的故事会不会不太一样?


所谓“分离”,并不是慢慢放弃对孩子的关爱,而是慢慢调整关爱的方式。没有哪个母亲会明确地知道应该从哪年哪月哪天哪件事上开始和孩子“分离”,就像她不会发现孩子哪年哪月哪天比她长得还高一样。成长变化伴随着孩子的每一天,分离也伴随始终。分离并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


从妈妈的子宫脱离出来,我们便开始了不断与母亲分离的旅程-第一次离开妈妈的怀抱自己爬行,第一次离开家上幼儿园,第一次把心事说给同学而不是妈妈听,第一次彻底离家去上大学,第一次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直到我们成立了自己的家庭……这一切,都在不停地分离。


我想这一切对一位母亲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很多父母对孩子独立成长是很焦虑的,他们难以接受孩子变成一个父母无法掌控的人。曾奇峰老师在《溺爱之下,潜藏阴谋》一文中描述了这种父母的内心体会“如果孩子竟然在没有我协助的情况下,跟我没关系的情况下,竟然可以快乐的话,这个会让我觉得被严重的抛弃了。”其实不愿意与成年子女分离的父母,与其说他们是爱孩子,不如说他想对孩子全面把控,这种控制给他们带来成就感和强大感,让他们对自己满意……


所以,当我看到宋丹丹写给儿子巴图的信时,我十分感动和钦佩。


她写道:


没有孩子天天愿意跟爸爸妈妈在一起,孩子当然愿意跟年轻人在一起,所以我说,巴图,你如果不是真的想我,千万不要给我打电话,你妈自己玩得挺好,呵呵。你好好自己玩,如果你真的想我了,你可以给我打电话。我相信等他有一天会明白,他妈妈有多爱他。我希望给我的孩子最大的空间。我生了他,他就是自由的,不束缚他。


不能放手的母亲,儿女也不能走得远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啃老”现象,批评者的矛头总是指向年轻人,甚至有人提议要通过立法来禁止“啃老”。孤立地对年轻人进行道德否定,使人们无法看清问题的真正根源,也无法找到解决的出路。自己会走路的人,谁愿意被人天天搀着走?如果能自立,谁愿意一直被父母供养?


一个75岁农妇,她的儿子在50岁的时候还与她住在一起。两人同时得了肺炎,母亲活下来了,儿子却死了。当母亲得知儿子的死讯时,悲伤地说:“我早就知道我没法把这个孩子带大的。”这位母亲觉得自己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从来没打算使他成为独立的社会人。我们开始明白,如果母亲未能扩展她的孩子与其他人的联系,未能引导他与生活中其他人平等地合作,那么她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


所以,出于爱,请放手!放手,意味着一位母亲要彻底的放下自己的自恋,把孩子当成是一个跟自己一样的生命去尊重;放手,意味着她要忍受自己的建议被一次次拒绝,自己的人生经验一次次并不被接纳;放手甚至意味着,看着孩子去探索自己的道路,并且看着她/他“失败”或者“跌倒”……


放手,更意味着一个母亲,不再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精神和情感的寄托。她有自己的人生,所以不会要求孩子给予她无穷无尽的关注或者崇拜;她有自己的爱情,所以不会嫉妒孩子有自己的爱人(原谅我要有些犀利的说,中国的婆媳关系很多时候是因为母亲在情感上对儿子的过度依赖,不容许儿子跟别的女人建立真正亲密的关系);她深切的知道,孩子是完全独立的个体,即使这个孩子是从她的身体里分离出来的......


让孩子自立,是最好的母爱


如果你是一位得知自己将会不久于人世的母亲,为了最大程度地将自己的爱留给孩子,会做些什么呢?相信们每个妈妈都会尽力而为。有的妈妈,在病中苦苦支撑,为孩子织下大量的毛衣毛裤;有的妈妈,请别人帮忙,录下自己对孩子不同年龄时的生日祝福;有的妈妈,拼命地工作,努力为孩子多赚一些金钱……


有这样一位得了癌症的日本妈妈,患病当中,她考虑得最多的就是教孩子什么最重要?最终她作出了自己的决定:“我要教会你做家务,学习可以排在第二位,只要身体健康能够自食其力,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只要你力所能及的事我都让她自己来,我希望你一个人也能顽强茁壮地活下去。”

于是四岁生日的时候,女儿得到的生日礼物是一条围裙。教自己五岁的小女儿做菜,每天和她一起叠衣服、晒衣服、刷澡盆、喂狗狗,有时还给爸爸做晚饭……一年后,妈妈走了,5岁的女孩学会做所有便当。


这位坚强的妈妈向我们诠释了真正的爱从来就不是溺爱,也不是让孩子取得多好的成绩,而是在自己还在孩子身边时让他能够学会照顾好自己!平安、健康、快乐!那本来就是我们为人父母最初的愿望!


真正的爱是尊重孩子的成长,在合适的年龄去引导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上厕所,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让孩子懂得付出和感恩。


真正的爱是在给足孩子安全感的同时告诉孩子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和别人交往,当孩子们之间出现矛盾时,只要没有太大的危险,就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吧!


真正的爱是当孩子慢慢长大时,你也要慢慢放手,不要做包办父母,不要替孩子做决定,让孩子变得有主见,也学着为自己的决定承担后果,不管是好是坏!


真正的爱是告诉孩子怎么安全过马路,并慢慢让孩子去尝试,而不是每次都由你抱着过去。告诉孩子遇到危险该怎么办,能够向谁求助,而不是一味把孩子关在家里!


要知道,孩子离不开父母的怀抱从来就不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一定是希望孩子离开自己也能照顾好自己的!你说呢?


最后,以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一首诗作为本文的结束,这首诗值得每个父母去传诵和牢记: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来源:本站
0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